作者:胡慕情
出版:衛城
2015
ISBN:9789869109376
太喜歡的書我都不太敢寫介紹,文筆不好,壓力大。又或者因為太龐大,怕寫不清楚,但又很想推薦大家看,覺得傑作不能被埋沒(雖然說這世上也沒多少人在看這個部落格!)。這本書便是一例,想了好久才寫。如果我寫得不怎麼吸引人,拜託大家可去書店閱讀書中兩篇推薦序或看看出版社網站的介紹及試閱。
《黏土》一書的主軸是苗栗後龍鎮灣寶里的反土地徵收抗爭過程,承起這個主軸的是百年地方歷史、幾位人物的成長故事、各項農事細節,也有台灣經濟農業政策的轉變、地方政治和周遭相關土地抗爭。
作者以優雅的文學筆法書寫,適度的在文字中結合閩南語(有小標在旁註解,非常通順易讀的排版),使人物的語言生動如實,又從容的把政策、大環境問題等生硬但必要的背景穿入書中,像我這樣一個閩南語不好、不了解農業、土地問題的讀者讀起來毫無困難,一步一步的深入灣寶里。
全書牽涉到的時間和空間非常廣泛,作者並無設定一個線性的時間,反如現代舞舞者般自由穿梭舞動於時空中。但一切的設定又其來有自,它讓你漸漸的理解核心的問題和這些人物的生活重心、他們的依賴、他們的寄託、他們的所有。縱然這本書描述了一場難得勝利的土地抗爭,但對我而言它真正揭示的並非如何戰勝,而是人與土地的感情和依賴。
土地之於農民究竟是什麼,而農民又對“食民”感到什麼樣的責任。「看起來咱真方很對不起土地,」洪箱上完(有機農業)課後突然體悟,「咱攏一直放毒毒土地,實在不應該。」在與天和人為的剝奪拉的過程中,這些農民不僅是為自己擁有的而爭,也逐漸有了內在的自省,尋找出更適當和土地共處的方式。
這是一部史詩般的作品,很難說它在講什麼,因為它 囊括了一切,關於愛情、關於生存、關於家庭、關於熱情、關於志向、關於鄉里關係、關於互助、關於傳統......作者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故事中人相處,以掌握許多鉅細糜遺的內容,當時的天氣、心境、說的話、做的夢等等,如此多的細節和優美的文筆讓它幾乎像一部文學作品,但事實上一部好的紀錄作品,正該如此。
當然它也關於抗爭,看這本書流了至少兩升淚,那不是同情的眼淚,是心疼的眼淚,它們全流在抗爭的部份。如果你從書中明白了關於這些人的一切,你便能理解這些剝奪的企圖有多麼地蠻橫、多麼地傷人。即使灣寶最後勝了,這個過程也不令人開心,它是台灣各地唯一的一場勝利,農民們仍活在無盡的恐懼中,擔心徵收單隨時會再來。官員眼中永遠只有利,舊的去新的來,總是在敷衍。抗爭耗盡青春,活著為什麼不能只是好好的活:種地吃飯、結婚生子。農民一生要抗天,現在還得抗人。
而看書的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怎能不尊敬、不理解這些養育我們的人?
------------------------------------------------------------------------------------
「我定定講:『農民真正好笑。食物自遐爾仔細漢佮伊顧佮大,然後家已攏無吃遐爾多,攏是別人吃。』這是笑詼,我實實在在認為作田人愛受人敬重。你看汪菊阿嬤,一個查某人靠種筍晟遮濟囡仔大漢敢是簡單的代誌?」
其實,早年洪箱在紡織廠工作時不覺自己被剝削,甚且喜愛那樣穩定的生活。但在工業繁華的浪頭上選擇回鄉後,她才知道,繁華的代價,是犧牲農村、農業與老農而來。洪箱記得徵收爭議爆發時鄰里長輩緊握她的手,求她和張木村不要拋下不識字的他們。當時她才驚覺,老農在社會發展過程被當成無用的垃圾丟棄。但實際上,老農擁有豐富的耕種智慧與做人處事的道理,那些物事往往極美,像母親對她說過的:「當銀河對中,芋頭就可以吃」既是時季,亦是詩句。全心務農後,洪箱才明白,因著食物的生長時序,腳踏土地的身軀會和生活逐漸磨合出調和的秩序,保有土地,不但是為了確認自己的來處,更為了留下未來的去處。
《黏土》P.2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