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5

Z - Costa Gavras (1969)




Z by Costa Gavras (1969)

製作人:Jacques Perrin﹠Ahmed Rachedi
導演:Costa Gavras (希腦/法國)
攝影:Raoul Coutard
編劇:Jorge Semprun & Costa Gavras
原作:Vassilis Vassilikos
音樂:Mikis Theodorakis
長度:127mins
語言:法語
主演:Yves Montant,Irene Papas,Jean-Louis Trintignant,Jacques Perrin


簡介


Z的開頭,開宗明義的說“若有雷同,純屬刻意”。這部以政治謀殺片包裝的故事,其實來自Vassilis Vassilikos的小說Z,而小說來自本案檢查官全案五千多頁的調查紀錄,不論是小說或者電影都幾乎未根動真實情節(除了將多名記者濃縮成一個人)。

這個事件來自1963年希臘左翼反對派首領Grigoris Lambrakis被在公開活動後被攻擊死亡,而掌權的軍方企圖以酒駕意外結案,全案檢查官不畏強權與壓方揭露真相。在電影中並不明確指出事情發生哪一個國家,其實影片是在同臨地中海的阿爾及利亞拍攝,但曾待過馬賽多年的我看的時候以為是在法國所拍(本片原音為法語)。原來因為影片政治立場,並不容易找到願意協助拍攝的地方,才到了阿爾及利亞。事實上,在這個事件過後,希臘軍方在選前奪權,這本書和電影自然也被禁,相關人士死的死,關的關,流亡的流亡。軍方被推翻後,這部電影也在希臘大受歡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當年的檢查官Christos Sartzetakis,在二十年後當上了總統。
         

我之所以會在這個談“紀錄”的地方談這部並不歸類為紀錄片的電影是因為,我們談的是紀錄,而不是紀錄片。既然選擇了在情節上忠於事件,劇情片的敘事結構就只是說故事的方式和手法罷了,它還是擁有紀錄的本質,並且,在這樣的時代做這樣的故事,已是一種宣言,不可能僅僅是為了有趣和刺激。

但Costa Gavras並沒有為了紀錄而放棄了有趣和刺激,他是一個電影人,他選擇他熟悉的敘事方式,同時也希望抓住觀眾的心。

風格


影片在技巧上有不停歇的鏡頭運動,不停歇的事件剪接(放棄了過場鏡頭),詩意的快閃回溯,大量壓迫性的特寫;演出上既有微微的喜劇效果(特別是將軍和一些小人物)又有十分寫實的群眾場景;片中政治人物走出演講廳被攻擊後同黨追上三輪車,和後面的另一場汽車追殺戲所創造的速度和緊張感,真是現在的警匪片所不能及,而這樣的戲劇性非但不影響事件的忠實性,更能讓人理解什麼叫做“被迫害”;而其輕微的喜劇效果則讓本片更為平易近人,應是它受到廣大成功*的一個必要因素。

*製作團隊表示他們預料會成功,但沒想到會“這麼成功”:本片在坎城和奧斯卡都獲獎,並成為一部不朽的經典。





開頭一場針對反對派的軍士講習,和結尾軍隊奪權後的藝文禁書禁演名單大概是全片最“政治”的部份,也是最駭人的部份。此外必需特別一提本片的一個精彩鏡頭:左翼領袖邁上狹小擁擠的演講廳樓梯。在進去前他遭人狠狠往頭部打了一拳,Raoul Coutard的攝影成功的表現了空間感、暈眩感和他內心的彷徨害怕;加以希臘流亡音樂家Mikis Theodorakis的音樂偶然被Costa Gavras倒著放,而成為最後倒著演奏的這段配樂,成功地塑造了被攻擊前的極度緊繃。


詮釋


一個真實的事件可以用各式各樣的角度去看,媒體會用第三者的角度,政黨可能以受害者的角度等等,多數的紀錄片則會選擇“事件外之眼”或者事件主角、事件主角親人的角度去論述。而在Z這部紀錄性的虛構電影中,導演選擇了用記者這個角色去引導敘事線。通過記者,我們先知道各種線索和真相,才看到檢查官如何讓証人低頭,所以對我而言,這部”警匪片“賣的不是懸念,而是人性和態度。


記者一開始是很狗仔的感覺,最後卻不畏懼龐大的事實,守著自己的職業責任,並將証據交給檢方,成為事件被揭發的關鍵人物。這樣的行為也許在今天並不稀奇,但在那個年代是危險的,而真實中的那四位記者事後也分別遭到監禁、放逐等壓迫。然而在記者的職業操守這件事上面卻是超越時代的議題,身為一個記者的目的和本份是什麼,是為錢為名還是為真?
當年二十多歲便身兼製作人和演員的Jacques Perrin
現在的Jacques Perrin,他多年來製作、演出和導演了許多經典電影和紀錄片。

事實上,檢查官的詮釋上也是一種剛正不阿,死守職業操守的味道,總是板著一張臉對所有進來的人嚴厲地說“姓、名、職業。”墨鏡背後深不可測、挺直的身體、在定案前絕不用“謀殺”這個字眼、不動如山的立場--既不同情被害家屬,也不畏上級的威脅。維基百科上說Christos Sartzetakis(這位真實的檢查官)倍受左派的尊敬、對推動希臘民主也功不可沒,但他在多方面卻是一個保守派,也具有很多民族、皇權意識,之所以如此對待這個案件,並非因為他的政治傾向,而絕對是因為他個人嚴格要求的職業操守,這段話沒有很嚴謹的出處,不過片中也提到他的父親可是在軍方工作。
片中Jean-Louis Trintignant釋演的檢查官

當年真正的檢查官Christos Sartzetakis


演將軍的演員,以喜劇的方式付予角色一點“天真型的壞人感”,老實說現實中確實有許多政治人物誇張到讓人覺得“這種事你怎麼可能做得出?”所以天真未必是為角色說好話,而是事實上天真與邪惡實在只有一線之隔。



結語


Z在歷史上絕對有紀錄價值,它的不朽,讓人們記住這件事(我們除了關心希臘是否會害歐元解體,有多少人關心這個國家呢?);它精彩的演出和娛樂性質也不負電影的東質;此外它還具有一個故事最深層的價值:啟發性。在當時拍攝這樣的故事自然是具有表達政治立場的意義,不過在部片放在各個時代各個國家卻都能找到它的位置,代表了有些事情是時代改變不了的,也代表了這部片紀錄的是人性與權力而不僅僅是一件特定的治政謀殺案。


後記:標題



Z這個標題其實是Lambrakis支持者的選擇,本字在希臘文中表示“他還活著”估且不論他的意涵(影片到最後才說明Z的意義,同時點出故事的背景“希臘”),一個簡潔神秘的Z字就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引人的標題(加上又有蒙面俠蘇洛的英雄片聯想)。

提到這個是想牽扯一下漫畫封面這件事,做為買書等人一定都有過被封面吸引而下手,或起碼因此把書拿起來翻的經驗,不用覺得羞愧,因為這就是封面的意義。不接觸出版或設計的人,大概以為封面好看就好,其實不然,”訊息的傳遞“和“目光的吸引”才是最重要的,訊息的傳遞著重的是符號、重點和正確;目光的吸引著重的是簡潔、色彩和排版,達成這兩個目的後不一定要非常好看也可以成為成功的書封,電影海報或dvd封面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上面這張Z用了“社會主義色彩的鮮紅、一張很有寫實紀錄感的黑白特寫照(被壓迫的姿勢)、如街頭油漆般的巨大Z字符號”,在你看它的瞬間你沒有自覺但“社會主義、壓迫、紀錄、抗爭 ”這些概念已經輸入你的意識裡了。這就是為什麼漫畫的封面即使用的是作者的畫,但卻通常是經由現實的編輯提出概念,再交由邪惡的美術設計所創造的。

wikipedia Z
wikipedia Jacques Perrin
wikipedia Grigoris Lambrakis
wikipedia Christos Sartzetakis

2012-06-20

L'Ascention du haut mal/Epileptic/癲癇 - David B.


L'Ascention du haut mal/Epileptic/癲癇
作者:David Beauchard

法文版ISBN:2-909020-73-8
出版社:L'association
出版年份:1996-2003

英文版ISBN:2-84414-085-8
出版社:Fantagraphic/Pantheon
出版年份:2002/2005








簡介


David B. 的“癲癇症”一書以作者親哥哥的癲癇症為主軸,紀錄一家人從對抗這個疾病,到變成對抗這個病患,以及其間的各種治療方式和心裡狀態。

David從小就和它幻想的妖魔鬼怪分不開、家裡信仰靈魂或者各種修行主義,哥哥因為心態的問題放縱自己的病,家人互相成為對方的陰影,一切充滿了象徵性。

這本書或許比紀錄納粹或者越戰的漫畫都要黑暗,因為它講的是人心的黑暗面,而不只是一個悲慘的遭遇。作者誠實的描述自己想殺死哥哥的狀態、家人的相互折磨,哥哥對自己的恨、對人生的逃避。故事從David B.5歲以後的片斷、家族的歷史、他的夢境、作者和幻想物的對話所組成,作者成功的組織起龐大繁複的線索,不但表達了故事,更表達了心境。



風格


這本書又像是家族史,又像是個人史,又像是他傳(紀錄哥哥),又像是在說故事,作者確實在混沌中找到了一種融合的敘事方式,我想這種混亂之所以能夠成功,第一是因為文字與畫面內容的豐富,第二是因為故事具有暴發力,第三是因為敘事者本身就是在一個混沌的狀態,因此跳躍而瘋狂的敘事,反而讓我們深入了他的內心。


書中以大量的敘事文字交之以少量的對白,文字量非常吃重,幸而畫面亦十分繁複,富有文字以外的情緒和象徵性,所以不致於失衡,但不諱言本書是沉重而混沌的,需要大量的時間閱讀和消化。


作者雖然運用大量魔幻風格的圖像,筆下的家人被各式各樣的妖魔困惑著、纏繞著,有的是David B.的想像,有的是隱喻,有的是為了表現痛苦和暴力。但它所呈述的真實是超越一個真實事件的那種真實。(用荷索的話說就是不只是會計師的真相。)

書中時以粗礦的線條表現暴力;時以細膩的線條表現遺憾、無奈和夢境。在人物臉孔上成功地以十分簡單的線條表現出十分細膩的各種表情,對於癲癇發作時的描繪,更是成功的同時表現出病患的動作和現場的氣氛。



David B.以這些精彩細膩的圖像,表達了無以復加的絕望感和暴力感,是一本勇敢而誠實的作品,也是一部罕見的作品。


2012-06-09

Grizzly Man 灰熊人 - Werner Herzog 韋納.荷索

導演:Werner Herzog 韋納.荷索 
原音:英語
類型:紀錄片
長度:100分鐘
發行公司:Lion Gate Film

簡介


Grizzly Man指的是片中的主角Timothy Treadwell,他在阿拉斯加的灰熊保護區裡渡過了十三個夏天,最後的五年,他拍下了100小時的影帶。200310Timothy和他的女友Amie被灰熊攻擊至死。

Herzog(荷索)有一天在製作公司尋找老花眼鏡時無意間看見了關於Timothy的文章,於是決定去了解這個瘋狂舉動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東西。

*由於本站著重於手法上的討論,若想了解更多的劇情,請見 :百度灰熊人介紹Wikipedia:Grizzly man


素材的再利用


荷索藉由呈現Timothy行為上的種種矛盾,提出了人與自然的種種矛盾,這一直是他關心的議題。在荷索的觀念裡,他認為大地不存在著和諧,自然是混沌、冷漠、危險和充滿敵意的,而這正好與Timothy的思想完全想法。

片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影像是用Timothy所拍攝的畫面和部份的採訪,百分之五是“其它的東西”,很少有電影紀錄片大比例的運用他人的素材,更別說是同一來源的他人素材。但這部片因為題材的特殊,又或者是導演的特殊,竟然一反常例的大量運用Timothy自己拍的素材。

荷索使用Timothy的素材方式,並非簡單的呈現他看見的東西,而是用他拍攝的手法來分析他的心態;用他拍攝的內容來了解他在營區的詳細行動。但影片並沒有給予一個答案或者一種觀點,沒有將他捧成英雄也沒有將他貶成瘋狂的精神病患。


其它的東西


在“其它的東西”裡最重要的一個是荷索的旁白,他以低沉、冷靜到近乎冷漠的德國腔英語表達著他自己的觀點,或者給予簡明的注解,和許多紀錄片不同的是:除了給予客觀性資訊的時候以外,荷索評論時不用無人稱的旁白表達方式,而是說 “我認為.....”或者“某某某表示...”,你永遠清楚哪一句話是誰說的,沒有模糊地帶。

其冷漠的調性也帶個觀眾一個相當冷靜的空間(我認為看待一個狂人的故事確實需要一個冷靜的空間)。在大部份的訪談裡(除了Timothy的前女友外),受訪者也都盡量表現出中性、冷漠的語調和表情,我認為有這樣的同一性應該是出於導演的意願。

第二個重點則是一位解剖師用一反全片調性,近乎恐怖的表情,描述收到屍體的狀況和聽攻擊現場過程dv帶的過程。在查證之前,這位解剖師的戲劇張力和微微晃動的攝影,讓我幾乎肯定這段是為了表現某些效果而請演員做的演出,原來不是,但我認為荷索也許還是做了某種類似導演的現場情緒引導。


攻擊現場的選擇

Timothy的攝影機留下了被熊攻擊時的現場錄音,這對導演而言是相當難處理的的素材,直接放在紀錄片中是個震憾人心的驚悚素材,又有話題又好賣片,但對觀眾是否有意義?是否太暴力?對死者是否太殘忍太不尊重?(誰想讓世人聽見自己臨死的爭扎呢?)於是荷索做了兩個處理,一個是拍攝他本人在死者遺友面前聽完帶子的反應;一個是上述的解剖師正對著攝影機睜大了眼瞳的敘述。前者表現了這件事對於活著的人而言有多麼殘忍的一種真實感,後者表現了事件本身壯烈的悲劇性質。

以真實和衝擊的角度而言,也許放出現場聲音是更好的選擇,不過畢竟荷索在這部片裡想做的是探討這個異常的人物和異常的舉動、探討自然與人類,而非單純地呈現事件本身,所以我認為他做了很好的選擇。

我們可以看荷索自己怎麼說,WernerHerzog : You just don't do it



紀錄與虛構


Herzog的紀錄形式讓我聯想起Haruki urakami(村上春樹),這兩人都擁有強烈的立場,但又能使手下的作品不偏頗;都有獨特的創作語言,也都會將紀錄過程中得到的東西再轉換成虛構的故事。

紀錄片和照片經常被人誤認是留下真實的一種形式,這是錯誤的。當你開始取景,試著框住一個畫面和做剪輯、加上標題的那一刻,你就在賦與你的觀點,重新編織一個故事。其實紀錄片和虛構片都是在說故事,或者藉由說故事來表達一些情感或思想。而對荷索而言比“事實”更重要的是“真相”*,並且他所追求的是一種令人狂喜的真實,即便呈現這個真實必需經過人杜撰。

法語中的“歷史”和“故事”兩者是完全相同的字,因為使用上的困擾讓我好奇的思考這兩字同源的意義。經歷這個思考過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就把答案留給你們自己找吧!

村上春樹的小說作品是較受矚目的,但他討論東京沙林事件的“地下鐵事件”和“約束的場所”是相當了不起的紀錄文學,此後的IQ84顯然是將事件轉化成小說,日後再撰文討論。


*明尼蘇達宣言紀錄片中的真實與事實

1. 我宣布,所謂的真實電影全無真實可言。它觸及的僅僅是表面的真相,會計師的真相。

2. 一位著名的真實電影代表公開宣稱拿上個攝影機,盡力做到誠實,這樣就可以輕松地獲得真相。他就像是高等法院外的守夜人,他厭惡大量的成文法律和法定程序。“在我看來,”他說,“本來只要有一條法就夠了:壞人該去監獄。”很不幸,在決大部分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時間內,他這話都只說對了一部分而已。

3. 真實電影將事實與真相混淆在一起,因此它挖出來的只有石頭。而且,事實有時候會具有一種奇特和怪異的力量,這令它們內在的真相看上去變得令人難以相信。

4. 事實制造出標准,真相則帶來啟發。

5. 電影中的真相有著更深的層次,有一種詩意、出神的真相。它神秘並且難以捉摸,只有通過偽造、想像和風格化處理才能達到這層真相。

6. 真實電影的電影人就像是在事實的古老廢墟中拍照片的觀光客。

7. 旅游是罪孽,徒步行走是美德。

8. 每年春天的時候,都會有許多人開著雪橇車跌入明尼蘇達諸多湖泊正在融化的結冰湖面中並且最終淹死。人們不斷要求新任州長通過一項保護性的法規,面對壓力,這位前摔跤選手和私人保鏢說出了對於這個問題唯一一個明智的回答:“你沒法用立法來反對人們的愚蠢行為。”

9. 所以我已在此設下戰局公開挑戰。

10. 月亮是遲鈍的,大自然母親並沒有叫你,也沒有對你說話,盡管冰川時不時地確實會放個屁。別去聽什麼生命之歌。

11. 宇宙不懂得如何微笑,我們應該對此心存感激。

12. 海洋上的生活一定像地獄一般,一個巨大、殘忍的地獄,永遠充滿了各種迫在眉梢的危險。這地獄是如此恐怖,以至於在進化的過程中,一些物種───也包括人類───爬著逃到了一些小塊的陸地上,在那裡繼續著黑暗的教訓。


沃克爾藝術中心,明尼蘇達明尼阿波利斯市,1999430
維爾納·赫爾佐格


——————摘自《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簡體中文版




2012-06-03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 / 茉莉人生-- Marjane Satrapi

作者:Marjane Satrapi 瑪贊·莎塔碧(伊朗)
出版社:France-L'Association/香港三聯/中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集數:4集/全合集
法文首發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7
法文版頁數:76/88/96/100/365
色彩:黑白
裝幀:平裝
法文版ISBN:2844140580/9782844140791/2844141048/2844141374/9782844142405
簡體中文版ISBN:9787108023933/9787108023940/9787108023957/9787108023964/9787108033215
繁體中文版ISBN:9789620424021/9789620424038/9789620424045/9789620424052

Marjane法文非官方網站



軼事


     在談這本書以前想先提一個小軼事,這本書偶然地成為我在法國接觸的第一本漫畫。當時我住在一位60歲的法國太太家,我們倆都愛電影、藝術和旅行,相當談得來,剛到沒幾天她談起了她的中東旅行,當時我法文不好也無法太深入交談,後來她從滿是文學書的書櫃中拿出了四本Persepolis借我看,我用彆腳的法文程度在一週內看完。雖然對中東的歷史很不熟悉,但仍感受到很大的衝擊。



        在那之前我從沒看過自傳體的漫畫、也沒從60歲的人手上接過漫畫書。這部作品當時對我來說既有親和力又有陌生感。那時在家裡拍下了一切的擺設和風景,也拍下了這部漫畫。現在在看了一大堆報導、自傳、口述的漫畫後,它也只是其中的一部佳作了,不過在我踏上出版亞洲紀錄漫畫的路上回頭看,也許它代表了那珍貴的第一步。



整體形式


        本作品因動畫長片而知名,但動畫畢竟刪去了相當大的篇幅,漫畫相當值得一看。作者以自傳的方式呈現了伊朗近代史,尤其是家庭、文化和社會。主要的敘事結構以時間順敘發展,情節對話很多、人物個性鮮明,加以旁白的方式描述背景和做一些補述。讀者完全可以當做一般的漫畫去讀,因為獨白性低,所以較沒有一種“這是活生生的故事”的負擔。



風格


       黑白鮮明簡單的線條是討各年齡層喜愛的風格,幼年時的部份簡直像是櫻桃小丸子的故事。光影和表情都用最簡單的方式做了最清楚的表現,瑪贊在漫畫裡沒有太花俏的畫面或者敘事手法,她單純是一個非常會講故事(而且有故事)的人。故事的豐富性和平穩的敘述是本書成功之處,但電影相對的使用了更多的華麗手法,為了在更短的時間裡抓住觀眾的情緒。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電影和漫畫雖然都是分鏡藝術,但是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是空間,漫畫每一格的大小是不同的,和電影所提供的空間氛圍是不同的,漫畫讀者可以同時看好幾個畫面,還可以回頭看,因此整頁的格局很重要;第二是節奏,漫畫的節奏有一部份是由讀者控制的,要在哪裡停留多久是他的自由,因此電影著重畫面如何流動,漫畫更著重某些瞬間。回到主題,Persepolis的漫畫和電影都非常成功的運用了本身的形式,電影也是Marjane本人所導,DVD中的製作花絮相當值得一看。





從一個女孩的故事開始


        電影加上漫畫成功的讓更多人開始接觸中東的複雜歷史,今天這樣一切息息相關的社會,我們不能在忽視其他地方發生的事,如果新聞和歷史書讓人畏懼,不妨以了解一個女孩的故事開始。本來,歷史的重要性就不僅在於局勢如何變遷,而在人們的生活受到了怎麼樣的改變。



瑪贊的話


       「人們談起這個偉大的文明古國,總是將她與原教旨主義、狂熱主義和恐怖主義聯想在一起。我作為一個在伊朗長大的伊朗人,知道這個形象遠非真實。正因為此,創作我在伊朗長大對我來說才這麼重要。我認為,不應該根據少數極端份子的惡劣行為而對整個國家做出評判;我也不希望人們忘記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在獄中失去生命,在兩伊戰爭中喪生、在各種暴政光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離開親人和祖國的伊朗人。人可以原諒,但絕不應該忘記。」-- Marjane Satrapi (取自本書簡體中文版封底)

ps. 在看過這本書的幾年後對伊朗的認識已深入許多,這裡也要推薦一位我很喜愛的伊朗導演: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以後會談到他相當驚人的半紀錄作品 “Close up”。